热门标签

罪与责任(原生家庭)

在2005年,一个十二岁的英国男孩被控强奸了他的老师。在审案期间,我们得知他的童年相当凄惨。他家有三兄弟,父母在他两岁时离异。四岁时他已遭受虐待,学会了喝酒和吸烟。他的妈妈酗酒和吸毒,经常打骂她的情人和孩子。她会跟外面的男人喝得酩酊大醉,然后带他们回家,在孩子面前发生性行为。她亦经常在孩子面前吸毒或注射海洛英。报章这样报道:“法官明白到男童的问题并非自己导致的,不过,他极有可能重犯同样严重的罪行。”那男童最终被判有罪,入狱三年。

这令人心伤的故事并非罕见,它把这种两难处境突显了出来。究竟那男童是否要付责任?你可以说需要,也可以说不需要。如果我们明白到他的成长背景,他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任何人在成长过程中,学习到将暴力、滥毒、无视女性等死若等闲,他最终极有可能作出同样的劣行。不过,这并非无可避免的。如果一个法官因一个疑犯的成长背景而判他无罪,难免招来群众怒吼抗议。那也是无可厚非的,因为这样的判决会对那些有同样成长背景,却拒绝走上暴力犯罪之路的人有所不公,甚至是一种侮辱。

 

摘自:汤慕临,《解·破七宗罪》,16-17。

分享文本到: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