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福音》讲义
真正的耶稣
第二部分:耶稣的生平
耶稣的怜悯
亲爱的听众朋友,弟兄姊妹,今天我们探讨真正的耶稣系列第二部分,主题是“耶稣的生平"。我们会讨论“耶稣的怜悯",经文是马可福音 7 章 24 至 37 节。请听神的话语:
耶稣从那里起身,往推罗、西顿的境内去,进了一家,不愿意人知道,却隐藏不住。当下,有一个妇人,他的小女儿被污鬼附着,听见耶稣的事,就来俯伏在他脚前。这妇人是希利尼人,属叙利腓尼基族。他求耶稣赶出那鬼离开他的女儿。耶稣对他说:让儿女们先吃饱,不好拿儿女的饼丢给狗吃。妇人回答说:主阿,不错;但是狗在桌子底下也吃孩子们的碎渣儿。耶稣对他说:因这句话,你回去吧;鬼已经离开你的女儿了。他就回家去,见小孩子躺在床上,鬼已经出去了。耶稣又离了推罗的境界,经过西顿,就从低加波利境内来到加利利海。有人带着一个耳聋舌结的人来见耶稣,求他按手在他身上。耶稣领他离开众人,到一边去,就用指头探他的耳朵,吐唾沫抹他的舌头,望天叹息,对他说:以法大!就是说:开了吧!他的耳朵就开了,舌结也解了,说话也清楚了。耶稣嘱咐他们不要告诉人;但他越发嘱咐,他们越发传扬开了。众人分外希奇,说:他所作的事都好,他连聋子也叫他们听见,哑吧也叫他们说话。
这是神的话语。
在过去几个节目,我们其实一直为耶稣编写传记。我们探讨的是耶稣的生平,所以着重讨论祂生命中重大的事迹。
我们之前已经讲述了耶稣基督降世为人的伟大神迹,接下来我们会讨论几个突显耶稣人性的生平事迹,当中更显示了祂如何与我们合而为一。马可在这段经文中把两个治病的故事放在一起,有趣之处在于这是我们所知耶稣唯一一次离开以色列的国境。也许祂不止一次离开以色列的国境,但圣经没有记载,我们也不知道。这是耶稣唯一一次离开以色列的国境,祂这样做有一个目的,就是要教导我们一些道理。我们一起看看吧。
经文里记载了两个故事:一个是医治小女孩,另一个是医治耳聋舌结的人。我们来讨论一下,看看故事要给我们什么教训。首先,我们看到经文一开始说:“耶稣从那里动身,往推罗、西顿的境内去。"推罗、西顿是奉行希腊文化习俗的地方,是外邦人的地方。耶稣前往那地的原因,只有看过第 7 章上半部分才能明白。我给你们简单描述一下吧。马可福音第 7 章的上半部分,正正就在今天所读的经文之前,耶稣与法利赛人就洁净的问题展开了一场辩论战。法利赛人是当时的宗教领袖,他们来找耶稣并对祂说:“你的门徒为什么不照古人的遗传,用俗手吃饭呢?"古人对洁净有什么遗传规矩呢?这些规矩是有关他们要常常洗手;只可以吃某几种食物;只可以穿戴某几类衣服和饰物;不可触碰或接触外邦人、病人或残障的人。
法利赛人之所以精心制定那些额外的规条,是因为神在旧约里设立了敬拜的规矩。在旧约时代,你进入神里面之前、进入圣殿之前,必须洁净自己、必须洗净自己。圣殿外有个巨型的洗涤盆,有点像大浴桶,在你进入圣所之前、进入圣殿之前,你必须洗净自己。除此之外,神还为以色列人设立了一些规矩,意思都是:“你进入圣殿前必须自洁。"这些规矩其实是看得见的提示工具,让人知道自己不仅需要进入神里面,更需要悔改、需要洁净所有罪污。法利赛人不明白洁净的规矩是一种助人悔改的提示工具。他们以为洁净的规矩是让自己在神面前得蒙悦纳的实际方法,因此他们在旧约的规条上再加上另一些规条 ,但其实却偏离正轨。
举例说,在旧约时代,外邦人不得进入圣殿的内院,只可留在外院。法利赛人却说:“外邦人都是不洁净的,如果你想保持自己洁净,便千万不可触碰他们。你甚至不可与他们有任何交涉,更不可与他们一起吃饭。绝对不可。"这其实跟旧约所说的规定背道而驰。这些就是洁净的传统和律例。在这一章的开端,耶稣与法利赛人争论得非常激烈。这段经文很值得我们仔细探究。耶稣说: “你们留心听,能污秽人的并非食物,并非任何外来进入身体的东西;而是从人心里面出来的才能污秽人。在神面前是否洁净,就在于你里面是否圣洁。"耶稣解释完这论点后,便马上走到“不洁净的国土"。祂往外邦地方去。
第一, 耶稣医治被鬼附的小女儿
我们继续看下去,经文说:“当下,有一个妇人,她的小女儿被污鬼附着,听见耶稣的事,就来俯伏在祂脚前。这妇人是希利尼人,属叙利腓尼基族。她俯伏在耶稣脚前,求耶稣赶出那鬼离开她的女儿。"你看,这里发生什么事?这个妇人来了,俯伏在耶稣脚前。我们知道她遇到问题。首先,我们知道她有一个小女儿。顺带一提,“小"这个字不是真的指“年纪小",而是“深爱"的意思,即“亲爱的"。这个女儿也许已是成年的女人。“小女儿"其实表示了她妈妈非常疼爱、珍视她。
经文说妇人的女儿被污鬼附着,今天我只会略略带过这一点。关于被鬼附的事情,我们在之前的节目已深入讨论过,所以不会在这里再详细解释。我只想告诉大家,在过去一百年,西方文化一直轻视有关魔鬼存在之说,人们不相信有超自然恶者存在;然而,最近这几年西方有很多人开始改变这个想法。你若坚持不接纳魔鬼之说,认为这只是低层次的观念,或许你已经跟时代脱节了。有很多人开始认为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Hamlet)对世俗主义者所说的话很有道理:“在这天地间有许多事情是人类哲学所不能解释的。"
我们只知道这个小女儿被污鬼附着,经文里再没有交代其它事情了。如果你打开马可福音第9 章,你看到有一个人来找耶稣,并描述他的儿子怎样被鬼附。他说:“我的儿子不停重重的抽疯,鬼捉弄他,把他扔在火里、水里。"从今天所读的经文中,我们看到那个妇人非常
痛苦,因为她来俯伏在耶稣脚前。有解经家指出,她这样俯伏在耶稣脚前,并非单单表示尊敬或恳求什么,而是表达深切的悲痛。经文说:“她求耶稣",这里包含了持续不断的意思,我们从中看见这位母亲对女儿的爱。她不断哀求,不断诉说,而且一直不肯离开——这就是母亲的爱。她坚持不断祈求,耶稣终于说:“让儿女们先吃饱,不好拿儿女的饼丢给狗吃。"
耶稣的意思是什么?这句话听起来是否很冷酷无情?是的。这句话有没有使你惊讶?这句话是否令人反感?是的。我们可以从很多不同角度理解这句话,可是我要提醒你:首先,耶稣这样说并没有让那妇人惊讶。妇人之所以没有感到意外,我们刚才已经说过,因为她是外邦人。她清楚知道所有犹太圣人都不会在公众场合跟她说话,也知道犹太圣人和宗教领袖认为外邦人都是不洁的、是被玷污的。他们不会公开跟外邦人说话,也绝不与外邦人接触或交涉;因此,这妇人知道自己要求太过分,所以当耶稣这样说,她并没有感到惊讶。不管你怎样解释这句话,耶稣也真的称这妇人为狗。祂说: “这饼是用来喂养我父的儿女,就是以色列人;我不能拿去丢给狗吃。"妇人说:“我需要袮给我一点点。"耶稣说:“我不能拿去丢给狗吃。"祂称呼这妇人为狗。你对这话觉得反感而不是感到困惑,因为你没有把这一章完整读一遍。若然你完整读完第 7 章 1 至 23 节,你会发现耶稣在整章经文中一直指出:外邦人并不因为他们是外邦人而不洁,这并不在于外在的事——不在于肉体,也不在于血统;而在于人的心。你是洁净或不洁,乃在于你自己的心。
因此,耶稣在这里所说的话并不冒犯人,反而令人感到困惑。因为祂所说的看似自相矛盾。祂好像在暗示某些意思,暗示狗是不洁这事实。狗——你可以理解狗是不干净的,至少犹太人认为狗是一种不洁的动物。然而,坦白以常理来说,狗对于任何人而言都是不干净的。你不会把狗放在桌上,让牠跟孩子们一起进食。假如你吃饭时,狗儿跳到桌上,你会说什么?“噢,好啊!"不,你一定不会这样说!你会说:“下去!"当然,这是因为狗不干净,身上有细菌。你对狗儿说:“你不可以走上来,下去!"狗儿不准待在桌上,不准与孩子一起在餐桌上进食,只可以在桌下,与孩子保持一段距离。耶稣对妇人说:“你是狗。"妇人怎样回应?她的响应相当引人注目。首先,她理解耶稣的暗示——对,是暗示。耶稣在暗示一幅图画,祂在描述一幅图画——图画中描绘了希腊和罗马时代的家庭,家人正在吃饭,父亲坐在桌上的首位,孩子们则围着桌子坐。孩子们吃父亲给的食物,旁边的狗则在桌子底下吃碎渣儿。正如妇人所说:“狗在桌子底下也吃孩子们的碎渣儿。"她的意思是:“慢着!但是狗还是吃得到父亲的饼。虽然我们真的要等晚一点,得到的也少一点,可是我们也确实可以得到!"她说:“主啊,你说得对,可是这一点点对于我们这些狗来说已经很足够了。"耶稣看着她,便称赞她,说:“因这句话,你的女儿得医治了。"
1. 妇人承认自己不配受神的恩
这究竟是什么意思呢?经文到底要说什么呢?其实就是说,这妇人作了我和你的榜样。这妇人是个榜样。她并非十分特别,只是让我们看见圣经一直在告诉我们的道理——就是得救信心的本质,这信心将神的大能带进人的生命中;我们看见这信心的本质。就是这样!妇人做了两件事情。首先,她说:“对,我不配在天父的桌上坐席。"对于耶稣所说的话,妇人没有生气,没有暴跳如雷,到处乱跑。她没有说:“袮竟然这样跟我说话?"从她的响应,我们可以肯定她意识到耶稣所说的并非种族主义的言论,而是一个神学概念 。耶稣不是说: “我是犹太人,而你是外邦人,因此你是不洁的。"相反,她理解耶稣真正的意思:“你是不洁的罪人,所以不配受天父的恩典。"她很明白。她凭直觉知道耶稣不是在谈论种族主义,而是指出一个神学概念。因此,她说什么呢?她说:“没错,我当然不配在桌上坐席,不配受神的恩典,不配蒙神的祝福。我当然不配。"这是妇人做对的第一件事情。
2. 妇人深信神的恩典够用
然后,妇人还做了第二件事情。她没有垂头丧气,没有转身离去,也没有说:“对,我的确是你所说的多么不配。这里没有饼可以给我。"然而,她转过身来,说:“我希望袮知道我深信在祢的桌上有足够的恩典给我。我当然不配在桌上坐席,也不敢这样要求,可是我知道袮的恩典必够我用,袮的心宽大无比,足以容纳我。我渴望袮的恩典。"
当你同时看这两件事情,你看到基督徒应有的谦卑。让我给你解释一下。首先,妇人的话使她成为榜样,她说:“主啊,不错。"她的意思是说:“对,我不配在桌上坐席。"她说:“主啊,不错。"这代表她很认同,意思是:“我当然不配。"这是我们的榜样。有一部电影叫做《龙凤配》(Sabrina),故事讲述一个叫莎宾娜的侍女跟一名富商谈恋爱。最后,莎宾娜离开那富商,到了巴黎。那富商去找莎宾娜的父亲,问他:“莎宾娜在哪里?"那父亲说:“你配不上她,你看你自己像狗一样,一点也配不上她。"富商怎么说?“我知道,但我需要她。"然后那父亲说:“噢,好吧。"接着还告诉他莎宾娜在哪里。假如那富商问:“莎宾娜在哪里?"那父亲说:“你配不上她。"然后富商说:“你说我配不上她,是什么意思?她只是一个侍女而已,而我却是富豪,我是主人!她跟我在一起,真是三生有幸!"你认为那父亲会怎样?他的反应大概跟我和你的一样,常人都会认为假如那富商觉得自己配得上莎宾娜,那么他其实一点都不配;假如他觉得自己不配,则其实是配得上。除非他自觉不配,否则他们的婚姻绝不会美满。你看过这部戏便会了解,唯一使那富商配得上那侍女的方法就是承认自己不配。如果他自觉配得上,那么他并不配;如果他自觉不配,那么他其实配得上。这就是基督信仰。
耶稣说:“你不配在桌上坐席。"直至妇人说:“我是桌下的狗",她才配成为在桌上坐席的孩子。直至她承认自己是桌下的狗,她才被接纳成为在桌上坐席的孩子。这也是耶稣所做的。这就是福音。
如果你说:“我看得见",耶稣便会说:“你是瞎眼的"。如果你说:“主啊我是瞎眼的",祂便会说:“你最终会看得见了"。如果你说:“我没有罪",祂便会说:“你已被定罪"。如果你说:“我有罪",祂便会说:“你罪已得赦,我为你代罪受死"。自觉卑微的必会升高,自高自大的必降为卑微。寻找自己的必失去自己,失去自己的必寻回自己。这就是福音。妇人前来说:“主啊,不错。主啊,我的主啊。"
继续讨论妇人所做的第二件事情之前,让我强调一点。在这里妇人成为我们的榜样;你知道耶稣正在对你说什么吗?其实耶稣正透过不同的事件,而非直接透过言语,向你讲说同一番话。祂在告诉你,你不属于这张桌子。祂正向你展示你心里隐藏的罪恶。祂向你显明一切,使你谦卑、使你折服,而你将如何回应?祂向你展示你一切的软弱、懦弱和自私。祂让你看见你不配与祂一同坐席。你会怎么办?你会否乱跑乱叫,大声说:“我配得更好的生活!我比那些人更好!"如果你说:“我配得与祂一同坐席。"那么你便永远得不到。这属灵的情况跟电影中的富商一样,除非他承认自己不配,承认自己配不上那侍女;否则他们的婚姻绝不会美满。除非你说:“是的,主啊,我是在桌下的。"否则你并不配与祂一同坐席。如果你说:“我是在桌下的。"那么你便可在桌上坐席。
妇人做的另一件事,就是说:“主阿,不错;但是狗在桌子底下也吃孩子们的碎渣儿。"她在这里所说的其实非常重要,我们必须了解。很多人可能会说:“噢,我明白了。当基督徒的意思就只是讨厌自己,自觉卑微地说:‘我是罪人、我很糟糕。主啊,打我吧,我还有一口气。我不值得你的救恩。’"假如那妇人因为看不见自己的罪有多严重而生气大叫并失望离开,那么她便不知道耶稣就是救主。假如她因为看不见神的恩典有多丰富而离去,那么她也一样不知道耶稣就是救主。换句话说,人若对耶稣说:“你说我是狗究竟是什么意思?"或说:“我的罪孽太深重,神的恩典不足以帮我解决。"其实都是骄傲自大的表现。
我相信在听众朋友当中,有人会觉得自己很差劲,而且很厌恶自己,心里充满自卑,却以为自己很属灵。我告诉你,悔改不仅在于谦卑,悔改还在于因耶稣基督的大爱而满有信心和喜乐。然而,持续地说:“这里没有恩典给我,神不会接受我,神不会接纳我。神啊,我是多么不配。"这种持续的意识其实是一种羞辱。这是一种羞辱——对天父桌上丰盛恩典的一种羞辱。
十八世纪英国牧师约翰.牛顿(John Newton)有一位当牧师的年轻朋友。那位朋友正值忧郁沮丧之中,于是约翰.牛顿写信责备他。约翰.牛顿在信中对那位意志消沉的朋友这样说:“你说你受不了罪疚感,深深觉得自己不配神的恩典。可是,你真的不可过分看重你内在天生的罪性,尽管你被这罪性所辖制及影响。你说很难理解圣洁的神如何能接纳像你这样恶劣的人。这不仅表示你对自己有很低的评价,虽然这绝对正确,但更贬低了那位救赎主,他的作为及应许。这是多么不当。你不断控诉罪恶,但当我细查你的控诉,却发现里面都是自以为义的思想、不信、骄傲和急躁——这些东西也不比你所控诉的罪恶好很多。"约翰.牛顿说:“你对自己的评价非常低劣,这没什么问题;可是你贬低了那位救赎主,他的作为及应许,这是多么不当。"
经文中的妇人不只是说:“对,我是罪人。"她还说:“可是神的恩典何等长阔高深,远超过我的罪孽、我的困苦、我的软弱、我的过犯。"你因确信在天父的桌上有足够的饼、在天父那里有丰盛的恩典而满有喜乐,直至这喜乐的涌泉在你里面倾流,你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悔改 。妇人说:“我将要吃天父从桌上掉下来的食物。我当然不配 ,但我知道天父满有恩典,远超过我的不配,远超过我的罪孽、我的困苦、我的软弱、我的过犯。"这就是为什么耶稣回答说:“因这句话,你回去吧;你将得着生命。"她就回家去,发现女儿已得医治。
你看到发生什么事吗?你明白发生什么事吗?这实在太令人惊奇了!这就是故事的结局。你要把这两件事情放在一起看。以赛亚书 6 章这样说:“祸哉!我灭亡了!因为我是嘴唇不洁的人,又住在嘴唇不洁的民中。"那时,天使带着从圣坛而来的医治,像闪电一样飞到以赛亚跟前。路加福音15章里的浪子,离开父亲往一个遥远的地方去; 后来他醒悟过来,说: “我父亲家里口粮有余。"他回到家里,他愿意说:“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我不配在你的桌上坐席。"父亲却跑去抱着他的颈项,连连与他亲嘴。你看到吗?这就是悔改——真正的悔改包含深切的谦卑,还加上在神的恩典里那份喜乐的信心。这样,神的能力便得释放,且丰丰富富地涌进你的生命里。除此之外,没什么可以这样。没有。耶稣说:“因这句话,你回去吧;我已在你的生命里。"
第二,耶稣医治耳聋舌结的人
接着,我们来看下一个故事。我要说的就是简单告诉你们第一和第二个治病故事的不同之处,然后我们便可讨论该如何应用。第二个故事是关于耳聋舌结的人得医治。如果我们看原文希腊文,用来形容那人的词语其实很有趣, 意思是言语上有严重障碍并失聪的人。耶稣拉着他,对他做了一些非常奇特古怪的事。首先耶稣领他离开众人,到一边去;然后用指头探他的耳朵,吐唾沫在指头上并抹他的舌头;接着望天叹息,深深地叹息便对他说:“开了吧!"
1. 耶稣明白人的需要
好,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耶稣需要这样做吗?祂从前不是只凭着一句话就能治病吗?祂不是甚至连一句话也不用说也能治病吗?耶稣为那小女儿做了什么?祂没有去找那小女儿,没有做什么古怪的动作,也没有念什么咒语或神奇的话。祂只是对妇人说:“你回去吧,鬼已经离开你的女儿了。"耶稣大有能力,不必做那么多事情;那么祂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为什么要为那个耳聋舌结的人这样做呢?耶稣之所以这样做,因为那人以往经常在大庭广众遭人指指点点而感到害怕,所以耶稣把他带到一旁,私下为他治病,免得自己所行的神迹成为公众焦点。另外,耶稣透过身体语言使那人知道祂要做什么,让他不再害怕。为什么他可以不再害怕呢?耶稣说:“我会为你做些事情。我将会向神祷告。"这是多么让人惊讶。这一切告诉我们:耶稣基督治病时会做的事情,就是按着各人不同的需要、因应各人不同的心理状况去帮助人。这也是不同的治病故事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最后,耶稣说:“开了吧!"那人便开口赞美神。
2. 耶稣为人的生命叹息
我提到耳聋舌结这个希腊词语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圣经中另一处提及这个词就只有在旧约的希腊文译本。以赛亚书35章5节说:“那时,瞎子的眼必睁开;聋子的耳必开通。瘸子必跳跃像鹿;哑巴的舌头必能歌唱。"英国伟大圣诗诗人、卫理宗的创始者查理韦斯利 (Charles Wesley)将这节经文写成诗歌:“聋子的耳必听见祂;哑巴的舌必赞美祂。拙口笨舌必发美言;瞎子必见救主降临;瘸子也必欢喜跳跃。"可是,耶稣接着望天叹息。你知道吗?在这里“叹息"一词所蕴含的意义,比其它关于耶稣在世事迹的书卷中所提及的叹息还要深。我想你们知道,或许已经有很多人知道;如果你是牧者,或是辅导员,或是社工,或是护理人员,你会知道一个小小的秘密。如果你是要经常聆听别人诉说困难的人,到了某一刻你或许会说:“我无法承担了。"接着,你开始不愿再听下去,你听而不闻,在情感上抽离。你仍然会点头、微笑、看似专心聆听,也问了适当的问题;只是你听而不闻,在情感上抽离,因为你不想太投入,以免他们的伤害成为你的伤害,以免他们的空虚成为你的空虚。你不想太投入。然而,耶稣绝不会撇弃我们。
我记得有一次与太太到一个小镇参加丧礼。悲伤的鳏夫和亲友坐在那里哭泣。丧礼司仪站起来,木无表情,说了又说:“她已在神的手里。"语气平淡得很:“她已在神的手里。"他
完全把情感关上、彻底关上。悲伤弥漫四周,但他不会容让自己受那伤感影响。不过你也许说:“丧礼司仪的职责就是这样。"或者真的是这样。在这里我不是要讨论丧礼司仪,我们谈论的是耶稣。耶稣叹息,让我们看见“以马内利"这个普通的字词,意义何等重大。耶稣说祂是与我们同在的神,你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神将自己与我们的心系在一起,除非我们快乐,否则祂总不会快乐;除非我们得安息,否则祂总得不到安息。这不仅是个深奥的教义。你看,耶稣基督之所以叹息,因为这是你的生命。这是多么让人惊奇!祂降世不仅有血肉之躯,更像世人一样叹息。这是一位叹息的救主。“聋子的耳必听见祂;哑巴的舌必赞美祂。拙口笨舌必发美言;瞎子必见救主降临;瘸子也必欢喜跳跃。"马可怎样描述耶稣?他说:“这是君王,就是那位要来的君王。可是,你看,耶稣柔和谦卑的来到世上叹息。"
第三,耶稣的教导
1. 耶稣基督可以洗净任何人
我们学到什么呢?我们把这两个事迹放在一起,就是我们学到的东西。第一,耶稣基督可以洗净任何人。祂长途跋涉进到外邦人之地,亲近不洁的外邦人。为什么?祂甚至称呼他们为狗,以表示任何人都可以在天父的桌上坐席。不管你是谁,不管你做了什么,不管你是否长久以来都活在地狱边缘,这都不重要。你们有些人说:“是的,我就在那里。"不管你有多不堪,不管你有多破碎,这都不重要。
十九世纪苏格兰牧师奥迪法斯.温斯洛(Octavius Winslow)有一篇讲道非常精彩。那篇讲道就是关于“耶稣叹息"这节经文,讲题是“耶稣的叹息"。他说:“耶稣基督昨日、今日、永远不变。这告诉我们,你如潮水般涌退的爱,或者如指南针般发抖的信心,丝毫都不能改变耶稣对你的爱。你对耶稣反复无常,这并没有使祂的爱冷却下来,只是更加激起祂的爱。你任性浮躁,这并没有伤害祂的爱;你的罪也没有使祂的爱减少;因为祂是永远不变的神。即使我们失信,祂却是信实的,祂的话永远不会落空。"耶稣能洁净任何人。
2. 耶稣以不同的方式洁净不同的人
第二,经文告诉我们耶稣以不同的方式洁净不同的人。那个妇人求耶稣救她的女儿,耶稣对妇人说:“你是一只狗。"那个耳聋舌结的人甚至没有开口求,耶稣就拉着他并对他说:“我要医治你。"耶稣是多么温柔,多么亲切,多么仁慈,多么体贴;总不会说令人灰心丧志的话。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其实两个故事中都是同一位耶稣;耶稣的怜悯才是真正的怜悯,因为祂总是给予你所需要的。祂总是这样!有时祂对你严厉,有时却对你温柔,但这只是因为祂是真的满有怜悯。一个真正有怜悯的人会给予你所需要的。我们刚才提到约翰.牛顿 (John Newton),他所说的话很有道理,他说:“你需要的一切神都供应,神收起来不供应的就是你不需要的。"想想吧!
3. 在群体中认识耶稣
第三,两个故事中的都是同一位耶稣。我们在过去几个节目中一直讨论这一点,这也正是我们探讨的众多经文中所暗含的意义。耶稣遇见那个妇人,用言语刁难她;耶稣遇见那个耳聋舌结的人,却和蔼可亲。两位都是耶稣。除非你看清耶稣的每一面,否则永远无法认识耶稣。这是教会鼓励大家参加小组聚会其中的原因,我会告诉你为什么需要参加小组聚会。我们称这些小组为“细胞小组"。让我告诉你为何称为“细胞"。这是因为身体——基督的身体,即是教会,是由细胞组成;若你不在细胞里面,便不在身体里面。你来到教会,听牧师讲道,你只听到他的个人见解;但他对圣经的理解和个人经历可以给你显示他所看到的耶稣。
英国著名学者、作家及神学家鲁益师(C. S. Lewis)有两位好朋友:英国著名作家查理.威廉(Charles Williams)和托尔金(J.R. Tolkien)。鲁益师说:“当查理.威廉去世时,我不仅失去了查理.威廉,还失去部分的托尔金,因为只有查理.威廉才能把托尔金的部分显露出来。"从前鲁益师跟查理.威廉和托尔金一起把酒畅谈时,他说:“我们彼此呈现对方的生命。"当查理.威廉去世时,鲁益师说:“查理.威廉离开了,我还失去部分的托尔金,因为只有查理.威廉才能把托尔金的部分显露出来。我自己一人无法完全认识托尔金。我发现我需要在群体中才能认识他。"
事实就是,我们当中有些人像那个希利尼妇人一样经历耶稣,有些人则像那个耳聋舌结的人一样经历耶稣。耶稣有很多面,小组中不同的人看到耶稣不同的一面。除非你加入小组跟不同的人相交,否则你永远无法全面认识耶稣。除非你在群体中认识耶稣,除非你在群体中研读圣经,否则你永远无法看透祂的丰盛,永远无法理解祂拥有多面的特性,也永远看不见祂如钻石般宝贵!你不能只透过一个琢面来鉴赏一颗钻石;你要转动它,才能看见整颗钻石的每一面。每一面都是耶稣,你不能坚持以一面看耶稣。不能、绝对不能。
4. 我们要彼此叹息
耶稣有时严厉,有时却温柔,但总是满有怜悯。这是我们另一件要学习的事:如果耶稣如此温柔地怜悯你和我,那么我们也要以温柔的心彼此相待。我们要为对方彼此叹息,不可以撇弃对方。这是加入小组的另一个原因。我们不可以撇弃对方。耶稣不会与我们隔绝。我知道在大城市里,小组内组员关系要维持多年也许很不容易,因为途中很多组员会离开,迁到别的地方或转到别的教会,然后你会说:“我不想再这样了。"耶稣会这样说吗?祂不会,祂不会撇弃我们。耶稣不会与我们隔绝,所以我们也不能彼此隔绝。我们要为对方彼此叹息,彼此安慰。我们要为对方彼此深深叹息。你有这样做吗?你会这样做吗?
最后,我要告诉你,跟随耶稣就要成为一个叹息的人;然而,你总不会像耶稣那样叹息。你知道祂治病时叹息了多少次吗?祂变水为酒时,你听到祂叹息吗?为什么?因为每当祂帮助人,祂不仅为人叹息,也为自己叹息。因为祂知道需要付出什么代价才能真正拯救我们。你看到吗?狗若要变成在桌上坐席的儿子,那么桌上坐席的儿子便先要变成狗。为了让我们得以在桌上坐席,耶稣便要牺牲自己。为了让那个妇人来到天父的桌上坐席,喝喜乐的酒,耶稣便将要牺牲自己,倒在地上被蹂躏。狗变成儿子,而神的儿子却变成狗。耶稣叹息,祂永远不会让你经历祂所经历的痛苦。祂已为你承担一切了。
我们一起祷告。
亲爱的天父,感谢祢,我们借着耶稣基督的牺牲,可以成为祢的儿女。当我们来到祢的桌前,求祢接纳我们成为祢的儿女,与祢一同坐席。我们祷告是奉耶稣的名求,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