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对他说,[西门!我有句话要对你说。]……耶稣对那女人说,[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的回去吧!](路加福音七40,50)
我选择这两节经文,是因为这是一个关键,可以帮助我们明白发生在法利赛人西门家的那个著名事件,以及主耶稣所说的两个欠债者的比喻。面对这戏剧化的事件,我们有一个很大的危险,就是[见树不见林]。在思考比喻中的比较和对照时,这个危险就更大了。此处这个比喻一向以难解释而著称,我们若不小心,很可能会产生误解。有一个方法可以避免这种危险和陷阱,就是把焦点放在法利赛人西门,和那个被称为[罪人]的女人身上。因为他们就是这比喻的[剧中人物],也是西门家那次事件的主角。我提出的两节主题经文清楚显示,这两个人最大的差别,就在于他们遇见耶稣基督以后的结果。一个惊讶不已,受到申斥和责备,或许内心充满懊恼和不悦;另一个则找到了她所期待的,并受到称赞,祝福,最后带着神的平安离去。多么鲜明的对比!看看这两个人,真是不可思议!他们站在同一位主面前。两人都渴望见祂。祂所赐的能力是一样的,但结果却有天渊之别,一个遭到谴责,一个被赦免并领受了救恩。
这岂不生动地描绘了主耶稣在世上服事时不断发生的情景?虽然其形式不一定总是如此戏剧化。若要将福音书记载的人物分门别类,最好的方法就是根据他们从主那里所领受的来划分。这岂不也是主划分人的方法吗?这位神儿子拿撒勒人耶稣,祂拥有一切能力和审判的权柄,祂能行神迹,医病,赦免罪,使劳苦的人得安息----如今祂来到西门的家,祂满带着权能,同时又满怀着对人类的爱,祂迫不及待要运用祂的大能使人蒙福。就在那个房子里,两人遇见了耶稣。但那一次遭遇,产生的结果却相去悬殊。今天虽然祂肉身不在我们中间,但这个伟大的事实仍然存在。因着祂在世上生活、祂代赎的死、祂的复活、升天等所带来的结果,今天祂仍然透过圣灵住在我们当中,渴望将最美好的礼物和祝福赐给人,就是赦免,胜过罪和试探,充满喜乐幸福的新生命,除去对死亡和坟墓的恐惧,并赐下属天的盼望,和永远的福分。然而历代以来,人类的反应却形形色色,到了今天仍旧如此。你是否已得到祝福?你像这位可怜的妇人一样爱祂吗?祂是否已使你纷扰不安的灵魂得享安息?将平安放在你心中?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仍陷在忧愁悲伤里,作罪和情欲的奴仆,心灵软弱,被烦恼和困惑所充斥?基督既然有神一切的丰盛,并且愿意祝福人,为什么世界还是现今的光景?为什么人类依然故我?为什么你落到今天的地步?
我必须强调一个事实,这里的区别并不是有人对主和宗教兴趣盎然,有人却毫无兴趣。事实上,这个比喻的整个重点在指出,这种区分其实非常细致、肤浅,可能会遮盖更重要的真理。西门对主耶稣和祂的教训颇感兴趣,不然他就根本不会邀请耶稣到他家作客。他听过耶稣讲论,或许还不止一次。显然他的兴趣和好奇心被引发出来了。至少这是他的长处。他的态度在法利赛人中已经算大有改进的了,因为其他法利赛人不但不请耶稣到他们家,而且还明显地露出对主的敌意和憎恨。但这人却对耶稣感兴趣,也极力显露出这种兴趣。他基于兴趣而采取的明确行动与那妇人无异。因此这两人之间的区别并不是一个对基督有兴趣,一个则否。
我所以提到这一点,理由很简单:现代人有一个倾向,就是说只要我们对主耶稣和祂的教训感兴趣,其它一切都无关紧要。今天人们并不喜欢追根究底地探究这种兴趣的本质;他们也不赞成在这些方面坚持某些基本条件和定义。他们认为每一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到基督面前来,只要他自己满意,并获得独有的经验,别人就无权过问。这一切都是打着容忍、合一的招牌出现的,只要一个人曾经因对基督感兴趣,而用某种方式邀请基督到他家里吃饭,他就是真基督徒。但我们若研究这些发人深省的问题,例如他们的兴趣之本质和结果,就知道这种说法多么谬误,而且容易误导人。我选择讨论第四十节和五十节,是因为这两节经文强调了两者的区别之重要性,指出这种测验法不仅适用于教会以外的人,而且也适用于那些加入教会多年、一生都对基督和祂的教训有兴趣的人。西门可以声称,他对基督和基督的教训早已耳熟能详,但他却不能说,他已经蒙受了基督的祝福,基督已彻底改变他的生命,他所有的一切都是从基督来的。但那位妇人却能这样说,毕竟这是作真基督徒的条件。世上的各种兴趣无法取代它,对基督的生命和教训之认识也不能取而代之。这两种立场,你属于那一个?西门的还是那妇人的?我们先来看西门和那妇人的举止所代表的两种立场,然后再来看主耶稣在两个欠债者的比喻中,如何阐释决定这些态度的原则。
我们可以用发生在西门家的这件事所暗示的两个简单测验,来发掘我们与耶稣基督的关系之本质。西门和那妇人都对基督感兴趣,他们都对基督以礼相待。他们足以代表我们对基督的兴趣和对待祂的不同方式。
显然西门对基督的兴趣主要是理智方面的。我们已经提到,他可能听过基督讲道,或许深深被祂的个性和教训所吸引。毕竟耶稣的教训有许多希奇新鲜之处。西门有足够的理智去欣赏它,认为值得作进一步的探究,他也知道不可因旧有的偏见和训练而将其搁置一旁。西门是一个认真学习人生和宗教的学生。此处他遇见了前所未有的教训,因此他十分好奇,想要一探究竟。此外,他也听到这位奇特的教师曾发出语惊四座的宣告,祂自称是弥赛亚,远远超越一切律法,祂又要求人对祂绝对顺服。[这到底对不对呢?]西门不断问自己。他决定作一番调查。他邀请这位教师前来用餐,好仔细观察祂,对祂这个人和祂的教训作一番检验。这是西门所产生的兴趣,纯粹由理智出发。基督和祂的教训是一个理性的问题,值得他下功夫研究。
但那位妇人的情形却大相径庭!她的兴趣不是纯理性的。她是因自己的需要,和过去的失败、羞耻而来。她到耶稣面前,不是因理性受到吸引,也不是因她可以运用理智来接触耶稣教训中的道德观点和生命哲学。她前来不是为了检查或试验;她只想聆听和接受。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就是西门并未全心投入这次晤面。你读这段记载,是否会感觉到他有些心不在焉?他显得非常平静,冷淡,沉着。毫无疑问的,他表现得彬彬有礼,笑容可掬,对餐桌上的交谈似乎也很热衷。但从头到尾他一直在想自己的事,企图得出结论,对他的客人作理智的分析。这整件事似乎与他毫不相干,他刻意将自己置身事外,只把他的头脑投入。他从未给人一种印象,好像这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场合,可以扭转他的一生。不,他只是冷静地作壁上观。
那位妇人却多么不同!她的整个人都投进这事件了;想到能接近基督,她就兴奋得发抖。她不但未漠然处之,反而几乎无法控制自己。泪水沿着她的面颊流下,她内心受到极深的感动。你如何接近耶稣基督呢?你如何接近祂和祂的教训呢?这对你不过是一些问题吗?你只是从理智的观点对它们感兴趣吗?对你而言,耶稣基督只是一个历史人物吗?难道祂与常人无异,只是比一般人伟大,能提出卓越的人生观点和哲学吗?你知道耶稣基督不仅配得你一部分的关心吗?祂值得你投入你的全人,你的一生,和一切未来的盼望。你考虑祂和祂的福音时,你投入的程度有多少?
我们只需观察人对待主的两种不同方式所引起的结果,就能轻易回答上面的问题。我这样说是毫无犹豫的,因为这是实话,稍后我会再解释。先来看西门对待主的态度。他堂而皇之地坐在耶稣身旁,一无顾忌地望着耶稣。他甚至没有尽一般待客之道----为耶稣提供水,并替祂洗脚。他也没有用亲吻来迎接耶稣,或用油抹祂的头。他确实邀请了耶稣到他家里,他对耶稣感到兴趣,但他的邀请缺乏诚意,他并未以上宾之礼对待耶稣。那位妇人却不是这样。她俯伏在耶稣脚前,不敢仰望耶稣的脸,也不敢注视祂纯洁的目光。她亲吻耶稣的脚,用眼泪洗耶稣的脚,并用自己的头发擦拭,再抹上油。是的,他们接受主的方式和理由,立刻在他们的行为和举止上显明了。
你如何对待祂呢?你是否将生命中最尊贵的地位给祂?祂不是最先,也不是惟一进入你生命的人。谁得到了最佳礼遇?耶稣还是别人?你是否全神贯注在祂身上,对祂致以最大的敬意?这位妇人已保留那瓶香膏多年,那是她最珍贵的东西。但她毫无犹豫地打破玉瓶,将油倒出来;不是抹耶稣的头,而是祂的脚。为了基督,她毫不吝啬自己的珍宝。你把你的油用在谁身上?你将自己全然交给谁?是谁引起你的兴趣,享有你的称颂和感谢?你现今对耶稣基督的态度如何?祂对你来说只是一个凡人,一个拥有卓越人生观的教师,能吸引你,使你愿意放手一试?或者你看出祂是神的儿子,是你灵魂的救主?你把祂当作可以平起平坐、随意考察、批评的同辈?或者你承认祂是荣耀之主?你是否带着羞愧,谦卑地俯伏在祂脚前,仰望祂的慈悲,单单渴望祂的拯救和赦免?你是否知道祂随时愿意接纳你?这是否立刻使你产生对这位奇妙救主的热爱和感情?一个真基督徒对基督的兴趣,能使他降服,并且心中涌出爱和仰慕。如今祂已不再像西门和那妇人的时代,以肉体的形式出现。你不能再实际俯伏于祂脚前,亲吻祂的脚,并抹上香膏。但我们对待祂的方式仍然攸关重大。你记得大数的扫罗在往大马色的路上,主耶稣对他所说的话吗?[你为什么逼迫我?]使扫罗清楚知道,他所逼迫的是谁,虽然扫罗的动机是要逼迫基督徒。圣经岂不是多次警告我们,不要使祂忧愁,不可将祂再度钉十字架?你今天可以藉着离弃罪,来表达你对祂的爱,来表达你对祂的爱,并且你要顺服祂的命令,在别人面前用你的嘴唇和生命赞美祂,告诉所有人祂在你生命当中居最中心的地位。
由此我们看到了对这两种态度的分析和描述。真正基督徒的态度是,对主发出爱的兴趣,进而开始敬拜祂,景仰祂,向祂降服。现在来看第二个问题。这些态度是由什么导致的?或者说,为什么有人只对祂产生遥远、冷淡的兴趣,就像西门,保持一定距离;而另外一些人却像那妇人敬拜祂,爱祂,仰慕祂,甘愿将全人献给祂?根据主耶稣在这个比喻中所说的,这个问题有两个答案。
1、首先基督说,我们对祂的看法和态度,是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和自己的需要,或者说,取决于我们对罪和罪人的观点。这是主耶稣对西门所说的比喻(40-43节)之重点,我们必须仔细探讨。你应该还记得这些事实。有两个人同时欠了一位债主的钱;一个欠五十两银子,一个欠五两。两人都无力还债。债主就开恩免了他们的债,告诉他们所欠的债已一笔勾销。主耶稣据此问西门,[这两个人那一个更爱祂呢?]西门回答说,[我想是那多得恩免的人。]主耶稣回答,[你断的不错。]
这是什么意思呢?有些人可能毫不犹豫地主张,主耶稣的教训是,那些犯了较多罪的人,由于被赦免的罪也多,必定比那些只犯一点罪的人更爱神。他们认为罪大恶极的人对所获得的救恩一定深怀感激,远胜那些一向品格端正、奉公守法之辈。他们认定前者不但需要较多的赦免,而且也领受了较多的宽恕。一个是五十两,一个是五两。他们也认为犯暴力罪的人必然比自幼在宗教环境中长大的人表达了更多的感激和爱。换句话说,他们指望像那妇女一类的人对神的爱更多过像西门一类的人,因为她一向声名狼藉,而西门始终是一个善良、正直、道德高尚的人。
这里有一个更狡谲之处,就是常常有人认为,并非每一个人都需要悔改。酗酒、赌博、虐妻之辈当然需要,但德高望重之人却无此必要。显然第一类人必须作彻头彻尾的改变,其变化远多过第二类人。他们说,[在贫民窟和浪荡子当中传讲救恩、坚持悔改,是绝对必要的。至于经常上教会的人,他们只需要一些教导和知识就够了。]这却与主耶稣的教导大相径庭,因为这个比喻的目的不是替西门的缺乏爱心辩护,或解释为什么他的爱少于那妇人,反而是在责备西门,指出他对罪的观点多么错误。这必然是耶稣的用意,不然我们就等于声称主耶稣教导说,作恶也有好处,去爱神最好的方式就是多多犯罪,当然这论调是荒谬的,否则主耶稣自己对神的爱就必远远少于那些作恶多端、急需神赦免的人。不,这种谬误绝对不值一提。这也是西门和法利赛人所犯的错误。他们只凭人犯罪的数量,或表面上犯罪的程度来判断人。他和城里的居民只不过因某一项罪,就异口同声地谴责那妇人。她是罪人,他们却不是。为什么?只不过因她所犯的罪之性质不同。但主耶稣在祂每一处教训中,都责备这一类思想,祂实际上告诉法利赛人和那些[好人],税吏和*女比他们还容易上天堂。祂处处强调,不论那一类人都同样需要赦免和救恩。
有人问,[那么比喻中的五两银子和五十两银子,又有什么意义呢?主耶稣为什么提出这种对比呢?]答案很简单。这里的两个数目不仅指出需要本身,而且也显示两种需要都得到了满足。让我们来看比喻中的两种人。这里的教训是,重点不在我们犯罪的多寡,而在我们陷于罪中的光景和处境。在这方面,我们都如出一辙。有人会辩称,[你不是指众人都一样,都犯了同样的罪吧!]不,这不是我的意思。我要表达的是,追根究底说来,这些并无差别。使人成为罪人的,不是罪的数量,而是陷入罪中的光景、想要犯罪的欲望,和倾向犯罪的本性。
此处是绝佳的例证。这里有两个人,都欠了别人的债。两人都可能因此锒铛下狱,但两人都以同样的方式获得赦免。他们彼此并无分别。你说,[那么五十两和五两银子又怎么办呢?]这根本无关紧要。欠五两银子的那人和欠五十两的并无区别,欠五两银子的依旧是欠债者,虽然他的债务较轻,但这并不能使他变得富有。他们两人都是身无寸文,一贫如洗。即使只欠五两银子,也足以使他下监。虽然他欠得少,但他和另一个人获得赦免的方式是一样的。这两人的立场无分轩轾!你可以在五两银子和五十两银子上大做文章,但正如我已经指出的,这本身一无意义。两人的光景毫无区别。这是主耶稣的回答。他们只有在明白自己的处境上有差异。
你能明白吗?从某一方面说,这是基督教最重要的真理。只有认识到自己需要救主的人,才能找到祂,找到祂荣耀的救恩。你是否对祂心存感激?你爱祂吗?答案若是否定的,原因何在?你觉得自己需要祂吗?你意识到自己在神面前的罪恶光景吗?或者你仍然用某些特别的罪,或犯罪的数量,去与别人比较?难道你看不出这正是耶稣基督所谴责的错误?譬如一个孩子有一本洁白的练习簿,他一不小心,在上面滴了一滴墨水。你说,这有什么关系?但孩子清楚得很,这一小块污点破坏了整本簿子。这和污迹斑斑没有差别。再拿园艺展的情形为例。瞧那粒苹果多么悦目!一定能夺得首奖!它的色泽和形状都近乎完美,但它最后却未获奖。为什么?因它有一个小瑕疵。不过是一块极微小的部分腐烂了,你必须把它翻转过来才能发觉,但这逃不过裁判的眼睛。或者一支系出名门的种马----出身世家,昂首挺胸,姿势优雅。但牠却未获得任何奖牌,甚至敬陪末座,原因何在?只因牠一只脚稍有缺陷,乍看之下很难发现,但它确实存在,这表示牠可能将此缺点遗传给后代。仅仅一个微不足道的缺陷,但兽医一眼就看穿了,这足以使牠名落孙山。
我何必再多说呢?人类对细微的瑕疵非常在意、敏感,如果人类的判断尚且如此锐利,更何况神呢?祂已经在律法中告诉我们比赛的条件。祂已指出祂的期许、盼望和要求。你是否符合祂的条件?你说,[我犯的罪不多,比起某某人,这实在算不得什么。我从未作*犯科,确实,依我看来,我距离完美之境并不远呢!]对这种人,雅各的回答是,[凡遵守全律法的,只在一条上跌倒,他就是犯了众条。]连苹果和种马都被要求完美无缺,更何况万物之灵、满带着神恩赐和期许的人类呢?全能的神将人创造得极为完美,祂也要求人保持完美的状态。祂所要求的是一张绝对洁白的纸。一个污点和一百个污点无分轩轾,只要一处瑕疵和缺陷就足以前功尽弃。使徒保罗在苦心孤诣地追求完美生活之后下结论说,[没有义人,连一个也没有。]
不论你的记录上是污点斑斑,或只有寥寥几处缺陷,你都是罪人,欠下了债。你一生中即使只犯过一次罪,你仍然无法擦掉它,或赔偿它,或除掉它。你或许会这样辩解,[若只有一个污点,那当然容易处理。如果太多就另当别论了。但这里不过是一处污点,拿橡皮擦来!]你真的能涂抹掉吗?或许你可以擦掉大部分的墨痕,但留下的印子,或粗糙的表面,或不规则的地方仍然存在。你永远无法再恢复那张白纸原先的面貌。你不可能在切掉苹果一小块腐烂之处时,不留下任何痕迹。你不可能彻底除掉种马脚骨上的缺陷。若真能作到,将会造成多么迥异的结果阿!人类从未放弃这方面的努力。他们穷尽心力,试过各式各样的策略和方法。他们试着用蜡来填补空隙,也试过用假漆。在企图掩饰这些细小的过失和瑕疵上,人类已将其天分和创造力发挥得淋漓尽致。或许这能蒙混外行人,但却骗不了专家。
你如何对待你的罪?或许你认为,和别人相比,你的罪实在微乎其微,不足道也。不错,但你能除去这些罪吗?你可以与罪和平共存吗?你真觉得你的记录很清白吗?你是否快乐?你能遮盖罪吗?你或许已弃绝某种罪,也作了不少善工,但你的愧疚感能烟消云散吗?你真的感觉焕然一新吗?你若是聪明人,就干脆承认吧!你不仅和其他人一样欠了罪债,而且也和他们一样毫无还债的能力。你无法澄清你的记录,也不能取悦神,你一切行动和好行为都不能补偿你对祂造成的伤害于万一。你欠了祂的债,破坏了祂的律法。你与祂遥遥相隔,找不到和好之道。你站在审判官面前,不论如何为自己辩解,都难逃定罪一途,因为竞赛的规则一目了然----一旦犯规,不论大小,都必须立刻出局。你来到耶稣基督和祂的福音面前时,是否知道这规则?既然知道这是你的处境,你真的认为自己有资格与祂同坐席,可以仔细端详祂,听祂说话?你注视着祂,想到祂完美的记录,并且知道没有人能找出祂的罪,这时你仍然觉得可以用冷淡、疏远的态度接近祂吗?带着悔罪的眼泪俯伏在祂脚前吧!聆听祂说什么。把祂的话语当食物吃下!一个定罪的人是无法去审判别人的。把你自己完全投向祂的怜悯,接受祂的每一句话。只有那些深深领悟到自己的失败和需要的人,才能领受祂的祝福,就如同比喻中那个妇人一样。
2、另外一个条件是,我们必须清楚知道,我们自己的观点和对救恩的看法是正确的。当然这与前一点密切相关。此处西门和那妇人又是一个鲜明的对比。西门对救恩的观点反映了他对罪、对自己的观点。那妇人在来到基督那里,聆听基督的话之前,对救恩毫无概念。她听过法利赛人的长篇大论,都是对她的谴责。她知道自己一无盼望,因为法利赛人的观点是,人必须靠遵守律法、禁食、行善等方式来赢得救恩。她一项也不合格。她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西门并不觉得需要基督,因为他自认表现不错。他的生活有条有理。我们也可能有同感。[好人]看不见有接受基督的必要,所以也不会去爱耶稣基督,不觉对祂有何亏欠。
但一个人若看出自己有罪,反应就会有天渊之别。他知道一点点小差错,就足以使人永远沉沦,与那些罪大恶极的人一样。他意识到自己债台高筑,却身无分文,永远无力偿债。于是他开始向主呼救。他就像那个妇人,体会到自己有迫在眉睫的需要。基督论及这种人时所说的话是何等甜美![因为他们无力偿还,债主就开恩免了他们两人的债](42节)。他们接受同样的待遇。但看看主耶稣怎么说。他们都陷入绝境,一贫如洗,而且束手无策,眼看就要受到法律制裁。但感谢神,祂既然赦免了他们。救恩不是我们靠自己去赢取,而是神儿子亲自为我们成就的。祂已完成了救恩![因我们还软弱的时候,基督就……为罪人死](罗五6)。我们付不起的,祂代替我们付清了。救恩纯粹是祂的工作。若不透过祂,我们就只有灭亡一途。你难道不渴望俯伏在祂面前,亲吻祂的脚,用喜乐的泪水为祂洗脚,并抹上香膏?
再来观察祂成就救恩的方式。[就开恩免了他们两个人的债。][开恩]一词多么荣耀!不单单指白白施恩,也透露了这样作的方式。它满有恩典和吸引力!此处对律法只字未提。债主并未对那两个欠债的人说,[我要采取公平待遇,赦免你们同样数量的罪,也就是说,你欠我五两银子,现在可以自由离去。你欠我五十两银子,那么我宽免你五两,你还欠我四十五两,所以你还是得待在监狱里。]不,这是人类根据罪的数量来计算赦免的方式,这不是主的方式,祂乃是白白赐下荣耀的恩典。祂考虑的不是罪的多寡,而是罪的光景。那两人都是罪人,都陷在同样光景当中,所以祂开恩赦免他们。两人的债都一笔勾销了,都可以自由离去。祂并未替那个欠债较多的人定下额外的条件。这赦免是完整的,没有任何条件,将来也不必分期偿还。两人都得了自由,都有相同的光明未来。他们在狱中处境相同,如今出了监狱也一无区别。那个被称为罪人的妇人和神所有的儿女,和那些外表上深受敬重的人一样获得了赦免。她也和别人一样,开始了新的生活。
我还可以继续讲下去,但我必须在此打住。如今你不会再对她的行动感到惊讶了,她的表现和西门截然不同。她知道自己是罪人,生活充满烦恼和不安。她感到失丧、绝望,对生活特别是对死亡,和死后要面对神的事实,充满了恐惧。她知道自己对此一筹莫展。然后她听见这位教师向她保证,神能在基督里白白赦免她,接纳她,赐她新生命。她对整个救恩运作的方式毫无概念。她不知道神赦免她是因为基督已经代表她死,担当了她的罪。她只知道信靠耶稣,祂已经完全改变了她的生命。她无法作到的,耶稣为她成就了。祂解决了她的问题,除去她的重担。
但愿你今天就在灵魂深处,带着你的软弱、惧怕、隐秘的羞耻来面对主。让祂告诉你祂已为你死,使你与神和好,你的过去已被涂抹干净,祂保障你永恒的未来之安全。祂在你面前展开一个新生活,满有新的潜能和力量。不论你过去如何,这应许都对你有效。大门已洞开,切莫再迟延。你只需开步迈向自由,在众人面前承认祂,相信祂有能力使你过一个讨祂喜悦的生活。奉主的名,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