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约瑟向法老引见他的众弟兄。(1-6)
雅各为法老祝福。(7-12)
约瑟与饥荒中的埃及人进行的交易。(13-26)
雅各的年龄,以及他希望被埋葬在迦南。(27-31)
#1-6尽管约瑟是个大人物,尤其是在埃及,但他还是有他的弟兄们的。希望世上的权贵人士不要忽略、轻视他们的穷亲戚。我们的主耶稣从来不以称呼我们为弟兄为耻。法老问他们,以何为业?他们告诉他,他们是牧羊的,而且他们补充说,他们是到埃及寄居一段时间的,因为迦南地饥荒肆虐。法老建议,如果他们中间有什么能人,可以看管他的牲畜。无论我们的职业、事业是什么,我们都应该努力在这一行做得优秀,将我们的聪明和勤劳体现出来。
#7-12带着作为一位老人的庄严、作为一位真实的信徒的虔诚,以及作为族长和先知的权威,雅各祈求上帝赐福给法老。他的行为表现出他没有以他的信仰为耻,他将他的感恩之情传达给法老这位对他和他的家族有恩的人。在这里,我们会看到雅各为一个极其普通的提问提供了一个极其不普通的回答。雅各将他的人生称为“寄居”,他是寄居异乡的陌生人,他的旅程以回到故乡为目标。他的家不在地上,他的家、他的财宝乃在天上。他以日子为单位来数算自己的生命,但即使用日子为单位进行数算,生命也很快就数完了,我们并不确信下一天会怎样。因此,让我们数算我们的年日。他的年日稀少。尽管他已经活了130岁了,但130岁与永世,与永恒的国度相比,只是稀少的年日。“他们是痛苦的”,这就是对人类真实的描述。他的日子短少,充满苦难,正因为他的年日痛苦,所以短少反而是好事。雅各的一生充满了痛苦的年日。年老更早地降临到他的头上,比降临到他列祖的头上更早。年轻人不要因为自己的力量或美貌而骄傲;老人也不要因为自己的年岁和白发而骄傲,尽管人们尊重年岁和白发是应该的;但即使那些被认为非常高寿的人,也远未达到那些族长们的年纪。只有在正义的道上所看到的白发,才是荣耀的冠冕。雅各这样的回答一定会在法老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雅各的话将提醒法老,世上的荣华与享受是不会持久的,是不能使人满足的。在度过空虚烦恼的一生之后,无论是坐宝座的君主还是村野匹夫,都将平等地下到坟墓。在度过我们短暂而疲惫的寄居在世的日子之后,没有什么能使我们快乐,除了对那永恒的天家的盼望,
#13-26雅各和他的家族蒙上帝的眷顾,尤其在约瑟的高升中特别能看到上帝的旨意和怜悯,这里记载了约瑟怎样使埃及王国避免毁灭。当时已经没有粮食,人们已经准备接受死亡。在这里,我们看到我们是多么依赖上帝的旨意,如果有两三年不下雨,我们所有的财富都不能帮助我们脱离饥饿。我们还应看到我们得到上帝何等的怜悯,愿我们一直住在他的爱中。也让我们看到,当我们缺少上帝的眷顾时,会感到多么的刺痛。如果所有的埃及人都在七个丰年里为自己积聚粮食的话,他们就不会落在目前的困境中;可惜他们以前没把约瑟的警告当回事。金银都不能使他们吃饱,他们必须要粮食。为了自己的生命,一个人是愿意拿出自己的一切的。我们不能以现代的法律来判断这里记载的事情。显然,埃及人是将约瑟作为民众的恩人来看待的。约瑟一直是怀着对上帝的敬畏,在法老与他的臣民之间,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埃及人是这样来评价约瑟的:“你救了我们的性命。”在末日,人们要充满感激地对耶稣说:“你将我们的灵魂从极大的毁灭和极其困苦的年岁中拯救出来。!”为了救自己的命,埃及人拿出了他们所有的财富,甚至他们的自由:这样,我们为了主的命令,和主的缘故,(他拯救我们灵魂并使我们今生得百倍),放弃一切,将万事当作有损的,如此的付出难道会太多吗?毫无疑问,既被基督拯救,我们就应甘当他的奴仆。
#27-31以色列的死期临近了。以色列,神的王子,他的力量超过天使,曾经赢了天使,但他还是要死的。约瑟为他提供粮食,使他躲过了饥荒带来的死亡,但无法使他脱离年老疾病带来的死亡。他一点一点地走向死亡;他生命的蜡烛慢慢地烧到尽头,所以,他看到自己的死期近了。在我们感受到死亡之前,看到死亡的临近,这是一件好事,这能使我们加快速度,用我们所有的力量,做我们双手能做的事。然而,死亡离我们每一位都不远。当雅各看到自己的死期临近时,他关心的是自己的安葬,他不关心自己的葬礼是否隆重,只关心自己应该葬在迦南,因为那是应许之地。那是天堂的预表,是更美好的家,是他所盼望的(希伯来书11:14)。没有什么比确信死后将在天上的迦南安息,更能使临死者得到平静。这些事都完成后,以色列在床头上(或作扶着杖头)敬拜神,为神的恩典献上感恩,正如希伯来书11章21节所解释的。他在衰弱中,向上帝表达希望离开这个世界的愿望。尽管有约瑟如此充裕的供应,尽管约瑟是那么爱雅各,但是,雅各还是要死的。但是,耶稣基督给了我们生命的粮,使我们吃了之后,直活到永生。让我们来到基督前向他屈膝,因为当我们临近死亡的时候,他通过生命来扶持我们,使我们获得永远得到拯救的保证。
http://blog.tianya.cn/blogger/blog_main.asp?BlogID=564577